对丹凤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为全面了解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们先后深入到12个村卫生室、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镇中心卫生院、2个县级医疗单位,重点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卫生体系改革、服务能力提升、发展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丹凤县本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全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了全县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成效

(一)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不断夯实。至2023年度,丹凤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435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3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家,镇(中心)卫生院11家,非建制卫生院5家,专职公卫办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民营医院5家,个体诊所30家,村卫生室377家,县镇两级有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69人,其中副高及以上132人、中级职称346人、初级职称491人,医生队伍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建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已完成搬迁并正常运营,新妇幼保健院及公共卫生中心完成选址及专家布局规划,江南医院迁建项目已顺利开工,竹林关区域医疗次中心预计10月底可正式搬迁运营。对2个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对5个镇卫生院院落及病房等进行维修改造,新建的96个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已全部投入使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变。

(二)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全县医疗机构整体服务效能提升。县医院、中医院依托新院区的硬件优势,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各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县医院介入中心开诊以来,在南京医科大学、西京医院、交大一附院等专家的指导下,已开展20项手术,填补了县域内技术空白。全县乡镇卫生院在软硬件建设整体提升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强化绩效考核、打造特色科室,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基层卫生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次大幅度提升,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基层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提升,理疗保健科室的开诊,进一步满足了群众中医医疗保健需求。

(三)落实疾病防控责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县级医疗单位负责业务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推基本公卫项目精细化管理,负责开展建档、重点人群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上报、卫生监督协管等具体工作,村卫生室协助卫生院开展各项工作,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组织实施“两癌”项目并完成系统录入工作,筛查率达到80%。传染病防控模式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控模式逐步建立,儿童孕产妇保健服务机制日趋稳固并有效发展,医疗卫生监督工作格局正逐步建立,切实提升了老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水平。建立短缺药品清单,加大抗菌药物和精麻药品管理,扭转了村卫生室“少药”现状。

(四)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步伐持续推进。县医疗系统积极调整思路,着力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转诊与急救的无缝对接,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服务模式得到进一步改善。推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县卫健局建立完善了绩效考核、人事制度、分级诊疗、科室设置等方面的制度与办法,管理机制日趋完善,有力的推进了全县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医院积极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关系,通过专家坐诊、远程会诊、技术指导等方式,在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分别在七个乡镇卫生院设区域分中心,通过“传帮带”和下乡“义诊”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通过组建医共体,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解决了就近就医看病问题,从而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提升了广大群众就医幸福感。

二、发现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丹凤县医疗资源服务与保障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一是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不优、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疑难重症诊疗能力不强,医疗资源低端重复,未形成错位发展。竹林关中心卫生院“区域次中心”功能不足不强,专科不齐、设备不足、短板明显。部分乡镇卫生院“老旧小”问题突出,存在几个科室共用一间房的情况,调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受空间限制,门诊就医成为短板,病房无窗户不通风,存在安全隐患;个别镇卫生院目前仅有三张住院病床,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就医需求;县医院、中医院搬迁后,不能方便中心城区群众就医需求;基层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抽调借调现象严重,医护人员严重短缺。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设备配置不足,更新不及时。现有设备大多超过10年,部分卫生院还未配备除颤仪、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等急救设备,所有基层卫生院未设置病患灶,患者住院期间饮食问题难以保障。三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不全。全县乡镇卫生院总体上只能满足基本服务功能,大部分还不能提供儿科、心理、眼耳鼻喉、康复、外科手术、放射等服务,与为群众就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全县仅有 2个镇卫生院建设了尘肺病康复站,但还未建成标准化的慢性病诊疗专科,离“康复回基层”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四是医疗服务内涵不足、质量不高,运行监管不到位。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感染防控还不到位,离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还有差距。

(二)医疗人才相对匮乏。一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中高级职称医技人员缺乏,专业科室卫生技术人员引进难、招聘难、留住难问题普遍存在。二是基层医护人员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优。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以大学专科学历为主,村级以中专学历为主,高层次、高学历人员匮乏。三是发展不平衡,队伍结构不合理。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卫生机构设置、设备配置、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地处乡镇中心位置和人口多的村卫生室业务多、收入状况较好,地处偏僻位置和人口少的村卫生室业务少、收入低。受地域限制,村医设置分配不均衡。四是村医队伍老龄化。全县村医年龄整体偏大并存在断层现象,部分年龄偏大人员难以适应网络系统或手机软件应用要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救治水平和重症识别能力、急症处置能力严重不足。

(三)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县域医共体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资金、人才、利益协调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挑战。医共体双向转诊政策落实不理想,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信任度不高,下转困难。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不够合理,药品集采与临床用药存在结构性不足,不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需求,导致患者特别是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疲于往返县级医疗机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了服务质量和效率。落实财务制度的方式方法有待调整和改进,节余留用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没有节余,严重影响医疗机构业务发展。

(四)政策衔接还不到位。一是县外就医现象比较突出,2023年度全县医保基金总收约2.5亿元,而县内实际报销约1.2亿元,县内支付金额还不到全县医保基金总收入的一半,医保基金外流严重,财政兜底压力较大。二是现行的住院次均费用制度不利于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升,乡镇卫生院设定的住院次均费用1200元标准过低,迫使患者住院费用达到1200元时必须出院或者转院,影响群众就医需求和医患关系。三是一些群众日常很普通的常用药被限制,基层医疗机构无药可用、不敢用药现象突出,束缚了基层医疗机构手脚,导致各卫生院开展医疗业务积极性不高。医保用药和基楚用药政策不能有效衔接,基楚用药大多在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而医保目录药品采购则是面向大医院,两种目录药品招标采购不一致造成同一地区“同药不同价”。村卫生室可使用的、符合医保报销的药品种类较少,一些常用的、价格低、群众容易接受的基本药物未列入报销范围,乡村医生开具处方受限,导致群众就医用药不方便。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一要做强区域医疗格局,聚力推进县医院“区域中心”建设,提高头部医疗单位诊疗水平和竞争力。加强“区域次中心”建设,兼顾片区带动能力较强的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切实提升中心卫生院诊疗能力,打造一股强劲的“中间力量”。要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建议建设主城区街道中心卫生院,更好的方便城区老年人、慢性病及小病患者就诊需求。要加快推进妇幼保健院及公共卫生中心迁建进度,全面满足孕产妇分娩、康复保健、婴幼儿护理等诊疗需求。二要按编制配齐基层医护人员,补齐医疗设施(设备)短板,着力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不足、人员借调、房屋老旧、设备不足、空间狭小、无患者灶等问题。要把花瓶子卫生院的建设纳入政府解决民生实事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三要加大医疗卫生发展投入,强化项目谋划、多方争取建设资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增能,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管理体系。要着力化解县医院的债务负担,不断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发挥公立医院医疗救治主阵地作用。四要加强医风医德建设,进一步加大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强化行业监督,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有效规范职业操守,树立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行业形象。

(二)进一步夯实人才引进培育措施。一要多渠道引才用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用人留人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团队来丹留丹工作。根据国家卫健委等7部委《关于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工作的通知》,继续开展好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为基层健康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要继续实施好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加大对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指导和培训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三要实施梯队培养,明确培养任务,努力实现送出去培养一人回来后能够带动一方业务,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指导,提高分工协作水平。四要稳步提升村医特别是交通不便、位置偏远地区村医补贴,加大对乡村医生各项补助资金兑现情况以及各项待遇落实情况督导检查,保障村医合理收入,稳定村医队伍。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一要切实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把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补充发展短板和深化医改的突破口,按照“传帮带”模式,推进医共体提质升级。重视解决药品集采与临床用药结构性不足问题,改进药品集采方式方法,推进医共体用药目录更好衔接统一。二要充分激发基层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规范落实医疗业务节余分配、职称评定与晋升通道、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三要不断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压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推动公立医院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公立医院医疗救治主阵地作用,着力提高医疗技术,改善就医环境,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供稿:丹凤县人大干部   周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