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文化事业发展工作调研组深入小岭、凤凰、乾佑街办部分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察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参观县文化艺术中心、部分民间社团、渔鼓文化传承基地,了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召开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调整完善文化发展思路,依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打造我县地方特色文化,柞水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文化事业发展屡获殊荣我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跨越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实施城市形象品牌推介宣传,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百强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等40多项荣誉。深入挖掘以柞水渔鼓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打造陕西知名文化品牌,柞水被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多项渔鼓节目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园会、西安世博会、陕西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围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 ,先后建成柞水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大楼、县影剧院,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达到国家一级馆、二级馆标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镇(办)公用事业服务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镇、村服务点已全面投入运行,文化公园、文化广场、体育馆、文物及民俗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文艺创作发展不断繁荣。设立了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和柞水渔鼓开发专项基金,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精品力作。《竹风清音·渔鼓情》《孝义川》等以柞水渔鼓为品牌的文艺节目,获得省市多项大奖,省内知名艺术评论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牛背梁》等刊物和《十年之绿》等6部宣传片在省市均有一定影响,《野玉兰》等5部长篇小说相继问世,100余篇文艺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14件文艺作品和260余幅书画、摄影作品中省市获奖。

 

(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速。以特色旅游文化为纽带,打造精品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以朱家湾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国家级文化品牌,为柞水山水旅游注入了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包装,全力推进文艺演出进景区常态化,启动实施“全景柞水”、“传奇柞水”、“诗赋柞水”、“楚音柞水”四大文旅产品工程。

 

(五)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成效显著。建立完善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8项,其中柞水渔鼓、杏坪手工皮纸技艺等5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县文物馆藏文物592(组)件,县境内不可移动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文物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536件文物均得到很好保护,凤凰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柞水渔鼓已成为我县特色文化品牌,柞水十三花、柞水洋芋糍粑已成为柞水旅游的特色饮食文化,柞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以文图实物相结合,向公众免费开放。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是文化资源整合缺乏统一规划、设计、监管,文化项目的储备不足,对文化产业开发的不足;各部门文化发展的协作意识不强,齐抓共管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尚未有效发挥。二是个别镇(办)和部门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文化事业发展理念,对文化事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各镇(办)文化干部大多身兼数职,投身文化工作的精力受限,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不正常。村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由于缺乏管理人员、经费等,维持正常运转较为困难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一是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大楼文化馆、图书馆,虽然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公众利用率不高。二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投入总量不足,存在无资金、无场地、无人员等现象,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难。三是部分基层村组配备的公共设施、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等场地都处于闲置中,配备的音响、乐器等器材都为装箱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不足。一是文化演艺市场的策划包装不足,大型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孝义川》虽然成功编排,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包装投放到旅游演艺市场,没有能演示地方民间文化特色的歌舞戏剧的场所,各景区景点也没有可供小型歌舞、民情民俗表演的场所,集中展示我县丰富旅游文化商品的综合购物场所太少。二是旅游文化特色商品开发滞后。富有柞水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很少,缺乏专门研制生产的企业、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乾佑石、渔鼓纪念品虽完成研制但市场规模不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三是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市场培育滞后杏坪皮纸、凤凰镇的汉剧、二簧、花鼓、渔鼓、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凤凰古镇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进展缓慢。

 

(四)文化事业机构管理机制不顺。一是县级文化机构设置不顺,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以后,监管体制尚未理顺,县文旅局各股室、执法队、基层文化事业单位行政执法职责职能交叉,对文化市场监管不到位。二是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才进出渠道不畅,文化事业单位人、财、物使用权和决定权不能自主,导致进的人用不上,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留不住,文化事业活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三是县文旅局与凤凰、溶洞、牛背梁三个管委会之间管理职责职能不顺,三个管委会均属于副县级单位,县文旅局难以履行管理直属单位职责职能。

 

(五)文化事业专业人才队伍急需加强。是专业艺术类人才不足,县剧团艺术骨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备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二是基层文化部门缺乏优秀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难以适应多样性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事业管理服务的需要,民间文化组织缺乏指导和支持。三是文化市场监管力量相对不足,面对点多面广的文化经营单位,执法措施还难以全面有效到位。四是优秀文化人才的招聘引进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明确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是尽快制订出台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安第二生活区”的文化产业布局,体现人文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运用系统性思维的方法,统筹谋划,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的完善全县的文化事业总体规划,并使之法规化,成为指导我县文化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大文化重点项目的储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大向上争取文化项目力度,搞好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对接和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文化政策性资金,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是注重文化品牌培育。着力打造朱家湾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朱家湾入口形象区、云林小屋高端民宿、智慧农家、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区、花锦园花海主题休闲度假区等片区,深度挖掘和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景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加大投入,切实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多种渠道争取文化项目,全额落实文化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二是争取将广播电视大楼、剧团排练大厅纳入柞水“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筹划建设城区数字电影院,更新广播电视台的摄录制作设备。继续加大向省广电局争取“村村通”设备力度,做好偏远山区“村村通”的配发工作,完善 “村村通”的监管机制,保证偏远山区的群众正常收看电视节目。三是适度增加文化事业的活动经费,保证常规性重大文化节庆的活动经费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正常运行的工作经费。四是进一步做好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在重视物质文化保护的同时,给予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工作以强有力的扶持。

 

(三)深化认识,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一是进一步明确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优秀民间文化的优势,在旅游景点和品牌建设中注入文化的内涵,赋山水名胜以灵魂,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促进全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现旅游文化的单项突破。二是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整合资源,拓展空间,充实内涵,提升品位,建设一个康体养生、异地养老为一体的新型生活区和西安近郊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响柞水旅游文化品牌。三是大力推进特色文化演艺进景区,尽快挖掘开发具有柞水人文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四是利用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等活动,通过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柞水,画家画柞水,作家写柞水,歌手唱柞水,摄影家拍柞水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柞水旅游文化产品,继续办好《牛背梁》刊物,打造柞水文化交流平台,着力叫响柞水旅游文化品牌。

 

(四)挖掘资源,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注重对柞水民间文化、民间戏曲、民间绝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树立文化品牌,打响柞水特色文化。尽快制定我县民间文化保护办法,使我县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戏曲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二是逐步开放文化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投融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集体、个人、外商和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我县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五)理顺体制,努力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理顺文化行政管理关系,规范行政行为,整合执法职能。二是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善纳人才、善用人才、善育人才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公开许诺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用人环境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吸纳各门类的文化拔尖人才。三是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招聘大学生等办法,培养和吸纳一批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四是搞好对现有文化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五是注重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指导帮助,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六是挖掘选拨基层文艺骨干,建立县文化艺术人才库,加快剧团年青骨干文艺人才培育培养,保证演出队伍的稳定。(张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