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她没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平凡而真实的她,胸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她就是镇安县茅坪回族镇副镇长王菊。 

王菊常说,人生需要事业,干事业的动力是奉献,充满奉献的动力是永恒的。身为少数民族代表,她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为民办实事,为民解难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真谛。 

倾心帮扶点滴之间显真情 

“我要像梅花一样斗雪吐艳、奋勇争先地去迎接春的到来,常怀感谢、感动、感恩之情,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情,践行好当选人大代表时的诺言!”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工作中,王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她把国家的法律、党的政策和自己对人民的—片真情送到千家万户,收获的是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赞扬。 

茅坪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如何立足当地实际,培育新兴产业,帮助地处深山的回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了王菊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王菊在进村入户调研中了解到,当地群众素有养牛羊的传统和习惯,但限于小打小闹的分散式养殖,没有形成大的规模。2016年以来,王菊积极呼吁,多方协调,动员养殖大户、发动村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养殖大户和村集体,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了养殖规模,畅通了销路,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王菊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她逐户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户施策帮助群众脱贫。对脱贫有难度的农户,动员其参加合作社,或介绍到企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对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耐心进行思想教育,激发脱贫意愿。她还和村干部一起,建起了爱心超市,对贫困户按积分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她坚持把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切入点,通过多方争取资金项目,帮助村上解决了整村饮用水、灌溉缺水等困难;修通村组道路6.5公里;易地搬迁81户,危房改造16户,民居改造58户,新建10千伏高压线路500米,增加变压器1台,修便民桥2座;完成土地流转597亩,新修8条水泥路,落实2个扶贫工厂建设,减轻了群众肩挑背磨的负担,为脱贫攻坚打下了良好基础,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43岁的王菊有一个年幼的女儿,自打脱贫攻坚包村入户起,照顾女儿的责任就落在了丈夫身上,甚至长达3个月不能回家看望女儿。可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工作。她欣慰,有理解自己、担负家庭责任的丈夫。看到自己包扶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她觉得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真心代言传递民声搭“桥梁” 

“我是人大代表,搭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为老百姓代言,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当选为人大代表以来,王菊凭着对民族团结执着的追求,用她柔弱的双肩挑起了促进当地民族团结进步的担子。她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用一片真心努力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同奋进的和谐乐章。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代表,王菊始终把搞好民族大团结作为首要任务。她积极向回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真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多年来,王菊坚持走访群众、听取民意,征求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将群众意见一条条、一款款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对于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及时予以答复。在“两会”期间,王菊先后提出《关于加大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关于合理解决“养老金双轨制”问题的建议”》等九项建议。所提建议均得到了回复落实,促使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等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各个村上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为了提高履职能力,王菊经常加班加点,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用科学、辩证的理论武装头脑。一方面,她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当好代表为人民”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她坚持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 

王菊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生动地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神圣责任与担当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