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人大常委会“五个聚焦”提升诉源治理质效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法制宣传、司法监督、平台建设、代表作用和建章立制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商南、法治商南建设。

聚焦法制宣传,增强调解认知

2023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在十里坪镇拉开人大代表“三下乡”活动序幕,将全县“八五”普法工作与“三下乡”活动结合,组织基层法庭、司法所干警在活动现场通过发放宣传彩页、宣传制品、开展有奖问答和群众拉家常等形式,介绍诉前调解的作用和程序,引导群众在遇到纠纷时选择以人民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有效提高了诉前调解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2023年以来,开展宣传活动160余场次,发放法律知识读本2万余册,发放宣传手提袋、纸杯等宣传品15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90余人次,受教育群众达5000余人,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诉前调解的认知度。

聚焦司法监督,推动司法为民

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我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情况的报告,对县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开展视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

县政府成立了县“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行法院多元解纷对接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警调对接中心、148法律服务所共同入驻,融合吸收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人民调解协会、个人调解品牌室等力量,选聘人民调解员78名,抽调重点行业部门工作人员23名,开设常态化服务窗口13个,推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实现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事”。县法院采取“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大对打击拒执罪典型案例的宣传,加大执行力度执行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县检察院汇聚多方解纷力量、构建多元解纷格局、拓展多种普法方式,打造“检察+”多元解纷工作法,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有效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聚焦平台建设,融合“站室”合力

目前,我县33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分布在基层一线,为提升辖区社会治理水平,驻村“法官工作室”和代表联络站实现共建共用,驻村法官走进人大代表了联络站发挥人大代表人头熟、地头熟的优势,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体系2023年7月,金丝峡镇二郎庙村一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柯某某因丈夫去逝不愿意偿还债务,驻村法官和二郎庙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长共同到被告家里做工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李某某放弃利息请求,柯某某同意偿还丈夫生前债务2000元。当年,金丝峡镇6名驻村法官深入全镇3个联络站开展法律宣讲8次,调解矛盾纠纷32个,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站室”融合模式释放矛盾纠纷调解的合力。

聚焦代表作用,强化示范引领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和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五个到一线”“履职建功‘三个年’·人大代表在行动”“三在三争”活动,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排查和调处身边的矛盾纠纷。城关街道人大工委组织91名人大代表、议政代表每周轮流进“站”值班,全年受理群众反映问题78个,办理65个,移交13个,将矛盾与问题化解在家站、疏导在前端。城关街道办教场沟村民王绪亮与邻居的地界纠纷存在多年,县人大代表、东关社区支部书记蔡维军得知王绪亮要去东岗法庭诉讼,就和议政代表田宏涛一块到“现场”调解,经过两天的努力,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蔡维军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很多民事纠纷需要一个群众信服的人从中调解,我们作为人大代表,就要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化解群众难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聚焦建章立制,健全制度保障

南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决定》,明确了县人民政府、县法院等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构建“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化解,诉讼机制衔接”的诉源治理模式。组织县人民法院先后与司法局、住建局、民政局等11个单位联合印发7份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类型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实施意见共同开展建设工程、婚姻家庭、民间借贷7类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工作。湘河法庭联合河南省淅川法院荆紫关法庭、湖北省郧阳法院南化法庭签订《三地边界法庭司法协作框架协议》,推动构建三省边界矛盾纠纷及环境治理司法协作新格局;赵川法庭与辖区派出所签订协议,形成“庭所联动”长效机制;东岗法庭建立“法庭+调委会”双向机制;试马法庭建立“法庭+N”模式畅通多元解纷渠道,丰富人民群众解纷“菜单”。

诉源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实践。商南县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以系统的思维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落地落实。2023年,商南县诉前调解纠纷1625件,同比去年增加963件;调解成功727件,同比去年增加542件。实现了给诉讼“瘦身”、为群众“减负”,全方位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供稿:商南县人大办干部  王强)